杠杆ETF真的不适合长期持有吗?

·

导言:为什么这个话题引发争论?

“指数投资”圈里流行一句话——“长期持有、被动跟踪、降低成本”
可一说到杠杆ETF,氛围瞬间刺刀见红:有人说它“天生耗损,不能过夜”,有人却把它当作放大收益的神器。

真相到底是什么?本文先用排除法,把转仓、点差、手续费、跟踪误差这些工具层面的噪声全部静音;再用数理与历史数据,探一探杠杆本身的长期属性。关键词:杠杆ETF、长期持有、杠杆耗损、指数跟踪、波动率、年化收益。


1. 最常见的误区:杠杆ETF自带“吸血”耗损?

场景模拟

假设指数当日 +25% 后次日 -20%,价格回到原点 100。
2 倍杠杆 ETF 的净值却不是 100,而是:

Day0:100
Day1:100 × (1 + 25 % × 2) = 150
Day2:150 × (1 – 20 % × 2) = 90

数字一出,不少人直接定论:杠杆ETF每天都会“掉血”

拆穿盲点

👉 想知道 100 年长周期里,这种波动如何被复利消化?


2. 杠杆=恶魔?“有没有”与“多少”是两回事

1 倍杠杆就是全额持股;低于 1,例如现金仓位,其实也算0.5 倍杠杆
债券自带财务杠杆,期货保证金更自带杠杆。于是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

只要 μ 和 σ 满足:μ > 0.5 × σ²,长期理论上杠杆更划算。


3. 实际情景:震荡市 vs 单边市

场景最佳杠杆区间理由
原地震荡小于 1降低波动侵蚀
单边牛市1.5–3放大收益主导
单边熊市≤0 (做空)顺势反向

历史数据(下面会算道琼):当 μ≈0.024%/日,σ≈1.07%/日 时,理论最佳杠杆率 ≈ 2.1 倍


4. 数学验证:140 年的道琼测验

策略最终倍率
指数原始1,125×
2 倍杠杆 ETF9,800×
2.1375 倍(最佳)16,000×

图是“哭脸”,但都跑赢指数,并且按复利而非单利增长
大萧条、战争、海啸……所有回撤在 140 年尺度里都被更高的 μ 抹平。

结论:只要 (年化 μ) > 0.5 × (年化 σ)²
杠杆就会成为长期维度的“放大器”。


5. 杠杆 ETF vs 期货:使用手册

1) 杠杆 ETF

2) 期货

👉 研究显示:两工具混用,可把年度摩擦成本再降低 15%

6. 给普通人的工作表公式

把长期年化 μ、σ 输入公式,自主算一次“舒适杠杆”:

舒适杠杆 L = a × μ / σ²
其中 a 取 0.3–0.5(预留安全垫)

美股长周期:μ≈7.7%,σ≈17% → L≈1.3–2.1
A股长周期:μ≈9%,σ≈25% → L≈1.1–1.8
使用者按节奏波动可再下调。


7. FAQ:指数投资者最常提的 6 个疑问

Q1:杠杆 ETF 会不会 10 年后腰斩?
A:10 年腰斩的唯一可能性是标的 长期下跌。只要 μ 为正,累计倍率仍可能赢过指数。

Q2:高昂费率不会把它拖垮吗?
A:1% 的年费,在双位数年化面前是小头。关键风险仍是 波动杠杆倍数

Q3:可以一次性 All in 3 倍吗?
A:如果个人现金流不足追加保证金,建议把杠杆压缩到 120%–150% 之间。回撤 30% 以内仍可补仓。

Q4:现金流稳定,能否每月再加码?
A:把资金分 12 个月定投,可把年化 σ 再降 10%,相当于天然“削峰”。

Q5:是否适合做退休金?
A:核心仓仍建议用原指数;杠杆 ETF 放到“进取仓”,占比 ≤30%。

Q6:遇到 2008 级别崩盘怎么办?
A:设计“熔断”规则:亏 35% 暂时减半杠杆,恢复后再加仓。历史回测能把最大回撤控制在 -50% 左右。


8. 结语:不要迷信教条,先做数学

指数投资并非唯一正统。杠杆只是另一个变量:

则长线威力或许比“1 倍指数+长期卧倒”更可观。
再次提醒计算与风控先行,别把公式当魔法,也别忘了本文剔除了 ETF 的具体误差,如想当真动手,记得再补一层“现实摩擦”的保险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