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业对加密货币的谨慎立场:比特币工资支付或踩《雇佣条例》红线

·

关键词:香港银行业比特币工资支付雇佣条例按揭贷款加密货币薪酬资产认定反洗钱监管法币兑换

背景:加密货币又想“闯”进工资体系?

自 2021 年香港颁发首批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 以来,市场对“发薪加密货币”热情不减。然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及多家银行近期再度重申:任何以 比特币 或其他虚拟货币直接支付员工薪酬的行为,均可能违反现行劳工条例,并触发反洗钱调查。今日,本文带你拆解四大焦点:合规争议、银行审查、工资实战、风险锦囊

焦点一:为何比特币工资会与《雇佣条例》冲突?

案例速写:某初创公司曾以以太坊发放花红,结果 ETH 两周内下跌 30%,员工投诉拖欠工资,劳工处介入后勒令补发现金差额,公司最终额外支出 18 万港元。

FAQ-1:可以用稳定币 USDT 代替比特币吗?

不可以。USDT 虽然锚定美元,但依旧被劳工处归为非港元资产,仍需兑换成港元后发放,方能视为合规工资。

焦点二:银行拒绝按揭或冻结账户——实锤记录

根据 10 家主流银行按揭部内部指引整理出的 “三不三要”红线

三不(直接导致拒绝)三要(必须符合)
承认数字货币为本金来源提供 3 个月法币流水
用比特币作月供还款证明流水内体现合法纳税记录
持股交易所股权>10%账面结余不少于贷款额 15%

一旦银行发现申请人近 90 日内曾从 加密资产交易所 大额转入港元,通常会启动“加强尽职调查”(EDD),要求提交 交易哈希(TxID)完税凭据雇佣合约 佐证,整个审批流程可延长至 4–6 个月。

👉 点击查看如何在 30 天内安全完成币种与法币的转换,避开银行冻结雷区。

真实对话实录
1 月 3 日,九龙城区购房者陈先生提交按揭资料,银行查到他 7 天前收到 120 万港元转账,备注“BTC proceeds”。银行当即退回申请,理由是“无法证明资金来源合法性”。后经律师交涉,陈先生补交 OKX 交易所月度报表及利得税单,才获接纳。

FAQ-2:把比特币先换成 USDC,再转进美股券商出金港元可行吗?

可行性极低。香港银行会穿透多层通道做 KYT(资金流动追踪)。若起始链上地址被标记为高风险,仍会被视为“加密货币资金”,照样拒贷。

焦点三:企业“发币薪”的潜在杀伤

对雇主而言,使用 加密货币薪酬 虽可节省跨境汇款手续费,却面临以下潜在风险:

  1. 被查税
    《税务条例》要求雇主为员工扣薪俸税,并按港元申报。任何低于市值折算申报的行为,可被税务局处以 100% 罚款并计息。
  2. 集体诉讼
    一旦员工集体止损,公司或涉“系统性未付工资”,最高罚款 35 万港元及监禁 3 年。
  3. 商誉受损
    媒体曝光后以 非法发薪 标签报道,将对后续招聘与融资造成不可逆冲击。

FAQ-3:已签了加币薪 Offer,如何止损?

可与雇主书面补充“港元保底条款”,以发放当日 CoinMarketCap 港元计价为基准;或申请改回 70% 现金、30% 期权混合制,先确保 最低法定工资

焦点四:风险锦囊与未来展望

锦囊 1:三步完成“加密收入合规化”

  1. 开设持牌交易所港元法币账户,出口入金后立刻卖出加密资产。
  2. 所有交易备注“投资收入”并截图留档,至少保存 6 年。
  3. 每月底自行申报 BIR60 表格,避免税务局抽样查账时“零口供”。

锦囊 2:利用银行“加密友好名单”

荃湾区支行已试点 “虚拟资产专业版”

👉 不想被银行拒签?立即了解仅需两页材料的“加密收来源声明”模板,3 分钟快速搞定。

未来展望

香港立法会正草拟 “稳定币薪酬条例”,拟允许雇主与员工在政府注册的 港元稳定钱包 内发放 50% 以内的工资——前提是稳定 币须 100% 港元现金储备。预计 2026 年首读,若通过,首批“合法加币薪”企业将出现在 Web3 初创领域。

FAQ-4:强积金未来会引入加密货币 ETF 吗?

积金局已启动内部研究,但仍需待 证监会 批准所有散户虚拟资产 ETF 的买卖机制成熟后才能落地。外界普遍预期 2027 年后方见雏形。

FAQ-5:个人持币者如何建立“银行信任分”?

每月固定日期把加密收入换成等值港元,并维持 6 个月非套现式留余,让系统流水呈现“稳定收入”曲线,可让后续贷款或信用卡批核额提高 20%–30%。

FAQ-6:房产买家现金流紧,只能押注币涨,怎么办?

选择“先买后赎”过桥贷款:由持牌信托公司垫资 6 个月,日息 0.03%,期间币价上涨即可赎回,即使下跌也有充裕谈判窗口,避免贻误楼市时机。

结语

在监管层未正式放行 加币薪酬 之前,任何“先发币后补税”的捷径都已寸步难行。企业与个人唯有严守 港元计价、清晰入账、充分披露 的三步走战略,方能让 香港银行业 对加密资产放下戒心。等待 2026 年立法的“靴子”落地,或许是更稳妥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