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碳信用额度”“碳中和代币”“区块链减排”这些词汇越来越频繁出现在企业 ESG 报告、投资圈论坛乃至政策文件里。传统巨人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的最新动作,让这一赛道再添澎湃暗流:他们正携手三家权威碳信用机构,探索如何把看不见的“减碳量”变成可流通、可追溯、全球统一的链上资产。本文将深入拆解摩根大通的战略意图、技术方案与潜在影响,并为关注碳市场的你我提炼关键认知升级点。
碳市场的真实痛点:碎片化、不透明与“双重计算”
过去十年间,自愿减排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高歌猛进,全球成交量由原来的每年数千万美元跃升至超过 20 亿美元。但光鲜外表下,三大顽疾成了机构资金入驻的拦路虎:
- 标准化缺位:同一种植树项目,欧盟、北美和东南亚的计量口径各异,一个减排当量可能被拆成三张不同证。
- 透明度不足:从项目端到注销端,纸质/Excel 记录层层转手,“改口径”“续命延期”屡见不鲜,难以证实真实环保成效。
- 流动性碎片化:市场上活跃的交易大厅、B2B 群组、私人撮合并存,价差巨大,结算跨行、跨币种,效率极低。
直接结果是——我们 无法确信 花出去的每一元是不是真的为地球减了一吨 CO₂,也无法实现跨境头寸快速调配。这正是摩根大通想用 代币化碳信用额度 解决的突破口。
Onyx 区块链:构建“碳资产宇宙”的操作系统
摩根大通旗下 Onyx 的定位早已不是“内部试验田”。在过去两年,它成功运行了 Liink 跨行信息交互网络、JPM Coin 金融机构间稳定币结算体系。这一次,Onyx 把目光投向了碳信用生命周期管理:
- 发行(Issue):项目方在链上提交第三方审计报告、卫星遥感数据与社区共益证明,通过 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 标准化模板快速生成元数据。
- 托管与结算(Custody & Settlement):链上智能合约实时锁定仓库库存,与摩根大通的支付通道同步,机构可 7×24 进行大额交割,避免 T+2 甚至 T+7 的传统 gas。
- 注销(Retirement):企业完成 ESG 披露时,触发一次性链上“烧掉”动作,杜绝同一额度被二次使用。
整个系统最大亮点是 单一真相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任何监管机构、评级机构、终端买家只要拥有权限,都可查询同一条记录。对需要高频调仓的资管机构来说,减少的不仅是审计费用,更是风险溢价。
👉 想知道代币化碳信用能否一举破解减排证伪难题?点击深入揭秘全球首条自验证链
三大合作方角色全扫描:标准化、注册、生态缺一不可
角色方 | 功能拆解 | 当前动作 |
---|---|---|
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 | 以大宗商品指数闻名,此次负责制定全球通用的碳信用元数据模板,解决“口径不同”的痛点。 | 已在 140 多个碳抵消项目试验 Tagging 方案,计划 2026Q1 对外 API 公开。 |
EcoRegistry | 拉美地区最大碳注册机构,在哥伦比亚、智利、巴西拥有 200+ 项目,提供验证“根目录”。 | 正在把纸质产权簿记迁移到 Onyx DevNet,首批 30 万吨林业碳汇资产已上链。 |
International Carbon Registry (ICR) | 专注于海洋蓝碳、湿地恢复等新兴项目,帮助打通东南亚与中东买家。 | 与 Onyx 共享注销合约白名单,确保自动烧毁不增发黑洞。 |
三者切入同一链,“互认”成为默认设置。想象一个 Token ID 背后,既有候一林场的卫星影像、又有 EcoRegistry 的审批编号、还可追溯至企业在泰国的注销用途,全流程透明度瞬时拉高。
代币化带来两大直接红利:信任溢价+指数流动性
1. 企业侧 ESG 报告:10 小时压缩到 1 分钟
传统模式下,上市集团往往要动员第三方审计团队花费 6–8 周完成碳足迹校核。链上代币化后,报告里只需附上一串可公开验证的 Token ID。港交所在 2026 年将强制执行《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这一命题可能让上千家上市公司直接跑向 Onyx。企业时间成本骤减,同时为资本市场输入“可信绿债”。
2. 交易侧 T+0 资金效率:跨国头寸当日调仓
高净值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时,每晚 10 点到次日 9 点,正是欧美与亚洲交易者接力盘的关键时段。链上撮合+智能合约让交易流程缩短到分钟级,绝不漏掉任何重大政策窗口,真正实现全球碳资产“7×24 T+0”。
👉 一次看懂碳信用如何像股票一样日终清算!点击体验零滑点全球直通
实际落地:Pilot 项目 2026 年 Q2 启动
据摩根大通公开信息,试点将在 2026 年 6 月正式跑通,上线资产池包括:
- 风电场碳抵消:每度电 0.42kg CO₂e,货架化包装为 1000 吨/份。
- 红树林蓝碳:高冷秘地的湿地固碳量,通过卫星影像实时更新生长曲线。
- 小型煤电关停补偿:关闭 100MW 小机组,一年得到的 50 万吨额度被拆分为 1 万吨/枚的中小票。
首批招募 15–20 家全球资产 managers、5 家跨国企业做“观察员”,意在跑通监管沙盒。届时所有链上交易流水将同步推送至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香港证监会(SFC)审查,确保全球口径一致。
风险提示:合规、定价与技术运维的三重考验
虽然代币化愿景闪耀,挑战也如影随形:
- 合规:碳信用在各地法律定位不一。美国联邦级尚无统一定义,要让链上资产 Dual-listing,需要各州逐一谈判。
- 定价:现阶段全球碳信用价区间从不到 1 美元/吨到 200+ 美元/吨,空间巨大。一旦链上深度撮合,首批“重挫”无可避免,需建立 Makers 保护机制。
- 技术运维:链上存储跨国卫星元数据,单条记录可达 5MB。持续扩容下的 Gas 费用、数据归档、灾难恢复,都是 Onyx 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FAQ | 关于碳信用代币化的 5 大高频疑问
Q1:代币化会让碳信用更贵吗?
短期内,因技术交割成本下降+流动性提升,价格会上浮;中长期只要供给端不收缩,单位额度价格趋稳,好处是让减排项目的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Q2:个人投资者能直接买卖链上碳信用吗?
目前仅限机构和符合 KYC/AML 要求的大户。预计在 2027 年会推出零售 API,届时可以通过合规 OTC 接口 100 吨起交易。
Q3:如何验证链上碳信用的真实性?
用公开的区块链浏览器输入 Token ID,可一键跳转到 S&P API 查看卫星图、EcoRegistry 验证报告、注销记录,三者一致即真。
Q4:会不会出现“刷数据”的新型空转项目?
本项目要求卫星遥感+地面监测双重接入链上,任何造假的代价都被无限放大,风险远高于过去做纸质拍脑袋批文。
Q5:传统碳交易平台会被淘汰吗?
不会。在链上长滨海森林资产可被拆箱分售的同时,场外大规模 OEM 合约仍将存在。未来是传统平台 + 链上清算并行,类似“纳斯达克里仍有 OTC Pink 板”。
写在最后:碳资产“DeFi 时刻”倒计时
过去“碳信用”是一份 Excel、一纸批文、一口难以估值的增量收益。当 区块链、代币化、ESG、DeFi 四条河流在此交汇,我们即将迎来自由流动的“数字绿色通货”。摩根大通的大胆先手,或许只是全球碳市场全面链改的第一声枪响。对于投资者、公益组织、政策制定者乃至普通消费者,这都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价值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