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与加密交易回暖:哪些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将乘风破浪?

·

关键词:消费者交易平台、特许经纪、加密交易量、零手续费、估值修复、资本寒冬、平台出海、API经纪服务


在过去几周里,公开市场对交易平台的情绪正在迅速扭转——Coinbase 年内涨幅 300%,Robinhood 上涨 39%。这一“双雄抬头”的动作,不仅让投资者重新审视 加密与股票双向交易的人气和盈利空间,也为茫茫多仍在“烧钱求科创板/纽交所上市”的 消费者交易平台初创公司,带来了估值复苏与投资活水。

市场真的触底反弹了吗?我们不妨拆开三大线索:一、两家头部平台的最新动作;二、各国相似业务生态中的代表性初创公司;三、最新交易活跃度数据的蛛丝马迹。

头部玩家的动向透露出什么信号?

Coinbase:高歌猛进的“合规标签”

对于尚未盈利、却仍重仓合规的初创 加密交易所,这是一个“牌照溢价 + 流动性溢价”同时兑现的最佳注脚。

Robinhood:零手续费全球化

这种 “补贴换流量” 的组合拳让原本专注于美国零售投资者的 Robinhood,跨出了 攻占零手续费交易市场 的一大步。对在欧洲与拉美同样主打“免佣”的初创公司而言,这是一次“红海”公开验证——免费结构的可持续性并没有被市场完全否定。


投资者为何重新押注?三大理由

  1. 加密与股票交易量双重升温
    链上数据显示,2023 年 4 月到 8 月几近“地量”,而 10 月起的日平均交易笔数和交易额环比双双抬升,为空转已久的平台带来 佣金 + 利息双轮驱动力
  2. 估值锚点修复
    私募定价往往对标上市公司。Coinbase 回到 300+ 亿美元,Robinhood 回升至 100 亿美元区间,为后期轮次融资提供了“新锚”。即便仍估值倒挂,也优于去年一成不变的“地板价”。
  3. 资本窗口短暂打开
    2022–2023 年 VC 对金融科技出手同比下降 65 %,缺钱的公司“生死存亡”远比“估值故事”更优先。当公开市场情绪转暖时,私募投资人往往抢窗口做正收益统计,短期内基金 IRR 压力得到合法“美化”。

全球化地图:还有哪些在吃同一碗饭?

这并非 Coinbase & Robinhood 独舞,而是一场“跨地域、跨监管、跨产品形态”的集体进化。

北美 & 英美班底

欧洲战场

区域重点代表公司近期动作
英国FreetradeLightyearFreetrade 拓展 ISA 税务账户;Lightyear 打入欧陆券商市场,支持多币种账户。
欧洲大陆Bux(荷兰)、Shares(社交投资)Bux 2021 年拿下腾讯参投的 6700 万欧元;Shares 则跑了 4000 万美元社交功能。

新兴市场拼图

这些玩家几乎用 相同逻辑不同剧本,验证了“界面本地化 + 资产全球化”模式在全球跑通。

幕后推手:API 经纪时代到来

同样有真金白银进场的,还有隐藏在 APP 界面背后的“API 券商”。他们允许任何产品 7 天上线证券交易功能,成为 品牌方 + 嵌入式券商服务的双方共赢 新范式。

👉 零代码也能开券商?点击查看嵌入式 API 方案如何颠覆传统经纪业务。


数据说话:交易活动真的是“短暂反弹”吗?

加密货币现货量

根据区块链研究公司 The Block 统计:

传统券商迁移 vs 新生代增量

👉 交易回暖+出海并购潮,初创公司该如何布局新市场?


小结:风口虽在,结构性差异仍大

  1. 流量恢复 ≠ 估值满血复活:多数私募轮次仍在“倒挂”阶段,2024–2025 能否迅速实现盈利,将决定下一轮估值谈判的底线。
  2. 零手续费仍是双刃剑:PFOF 在欧洲逐步收紧,英国则引入“CP 22/20”监管意见,无佣金收入来源必须多元。
  3. 监管红利为最大差异:加密牌照稀缺度在不同司法辖区差异极大,谁能获得“监管豁免 + 低成本出入金通道”,谁就拥有溢价估值。

常见问题 (FAQ)

Q1:既然交易量回升,为什么 Robinhood 的加密收入仍在下滑?
A:Robinhood 的加密收入占比原本就比股票/期权小;今年其加密业务重心放在 EU 零佣金拓展,对 GMV 不再直接抽佣,所以收入口径未同步放大。

Q2:初创公司想对标 Coinbase 估值模型,需要注意哪些 KPI?
A:除了 交易笔数、交易金额,更关键的是 “附加收入率”,即利息、质押收益、衍生品年化收入与交易佣金的比例,决定了在监管打压佣金后的生存力。

Q3:美国与欧洲“零佣金”打法最大的监管差异?
A:美国绝大多数平台依赖 PFOF 订单流支付;欧盟 MiFID II 明令禁止该模式,只能倚靠 FX 点差、货币转换、或会员订阅 盈利。

Q4:API 券商能否帮助中小初创规避监管?
A:不能。API 供应商通常只做“技术通道”,持牌义务仍在品牌方。不过它可以显著降低技术研发与合规成本,缩短上线周期 60 % 以上。

Q5:现在进场做拉美或东南亚的碎片化美股交易,是否已经太晚?
A:市场仍早。典型获客成本在东南亚为 2–3 美元/CPA,拉美略高。核心考验是本地 美元出入金通道 的成本与稳定性,率先跑通的团队仍有窗口期。

Q6:如何判断一家初创的团队是否真正理解低成本入金命门?
A:看其 “银行到券商订单到账时间”“USDT/USD 汇率差” 两项指标;低于 24 小时 T+0 结算,且汇率差 ≤0.2 % 才有竞争力。


只要 交易量抬头估值锚修复 持续共振,海内外大量瞄准 消费者交易平台 的初创公司,就有望在这个冬天结束前率先闯出一条“自我造血”的通道。